所謂“食在廣州”,廣州可以堪稱為“美食天堂”啊,皆因廣州人對食尤為講究。廣州人更是尤其愛嘆早茶。每當見面打招呼,往往喜歡以一句“喂,得閑飲茶啊!”但是,對于早茶館的發展歷程你又知不知道呢?今天就帶你追本溯源,探究一下廣州早茶館的來源與發展。
清代咸豐、同治年間,廣州的“二厘館”遍布大街小巷。所謂“二厘館”,是指當時在肉菜市場開始的簡陋的茶館,方便勞苦大眾休息交流的地方,茶價只收二厘,固有其名。
“二厘館”多在街邊巷口開檔,上用樹皮做頂,中用竹木搭建,下擺幾張木臺木凳,旁邊生個爐子,爐上放一煲白粥、一鍋油老板兼伙計就站著搓捏面粉,或將面切成面條,下到油鍋做成“油炸鬼",同時,還賣些芋頭糕、松糕、缽仔糕之類。
茶價二厘。由于“一盅兩件”對填飽肚子干粗話的勞苦大眾來說頗是實惠,自然“二厘館”就成為肩挑負販者歇腳的地方,也是街坊群眾聊天敘話的好去處。此時的“二厘館”正是早茶館的雛形。
后來出現了茶居,茶居自然比二厘館高級些,飲茶也講究起來,當時只有“一盅”,還沒“兩件”。“一盅”就是指用石灣粗制的綠釉壺泡茶,每人一盅炳茶。 茶客多是做建筑和做苦力搬運的勞苦大眾,他們勞累一天,倦縮了一夜,次日清早,借此茶居尋求片刻的喘息,會會工友,了解一下市道行情,發發牢騷。
每天清晨四五點鐘,茶居大門一開,工友們蜂擁而人,一兩千個座位,十來分鐘便座無虛席。茶友們像約好似的,天天就坐在固定的座位上,只要誰一缺席,就互相打探,看看發生了什么意外事情。
到了晚清,廣州市場更加繁榮,一些堂皇體面的茶樓在廣州興起。清朝光緒年間,在當時商業中心十三行,辦起了廣州第一間像樣的茶樓“三元樓”。
樓高四層,當時稱為“高樓”,裝飾得金碧輝煌,高雅名貴。從此以后,人們才把飲茶的地方叫“茶樓”,把品茗稱之為“上茶樓”。與此同時,一些茶居逐漸擴大經營,發展成茶樓,雖然名字仍帶“居”,如陶陶居、陸羽居、怡香居等,但門面裝修大都豪華富麗,經營推陳出新。 后來,茶樓為了迎合達官貴人的要求,開始選用靚茶,并用山泉水泡茶;“兩件”的質量也精細起來,或馬蹄糕或燒賣,或糯米雞或叉燒包等等。慢慢逐步形成廣州茶館的特色。
當時清早起來飲茶的,有豪商巨富、達官貴人,他們借飲茶乘機打探行情,建立關系。那時沒有電視和收音機,信息的交流、傳播新聞、敘說友情、洽談生意大多在茶居,在飲茶間進行。也有三教九流,借著茶居做些偷訛拐騙、相妄選美的事;有前來茶居消磨時光的。可見,當時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。這也正是廣州茶樓為什么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。
深圳快餐配送 盒飯配送
|